江西省水资源条例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6 05:54:55   浏览:956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江西省水资源条例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


江西省水资源条例

文号: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71号
江西省水资源条例
(2006年3月30日江西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 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第四条 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应当加强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宣传教育。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义务。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在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水资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 水资源规划
  第九条 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按照流域、区域统一制定规划。规划分为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流域、区域规划包括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流域范围内的区域规划应当服从流域规划,专业规划应当服从综合规划。


  第十条 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及其重要一级支流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全省水资源区域综合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和有关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江河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区域综合规划,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有关人民政府按照管理权限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流域专业规划和区域专业规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组织编制,征求同级其他有关部门意见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拟定江河、湖泊等水域的水功能区划。
  下列水域的水功能区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一)鄱阳湖,东江源区,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干流及其重要的一级支流;
  (二)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用水水域,以及重要鱼类洄游和繁殖的水域。
  其他水域的水功能区划,由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 经批准的规划是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经批准的规划需要修改时,必须按照规划编制程序经原批准机关批准。
 第三章 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江河、湖泊、水库、湿地和自然植被的保护,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水体污染和水源枯竭,改善生态环境。
  第十四条 发生严重旱情或者出现生态用水需要的情况时,灌溉、供水、水电等各类水工程的使用者或者所有者,应当服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用水统一调度安排。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自然净化能力,核定该水域的纳污能力,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该水域限制排污总量的意见。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资源监测站网的规划和建设,对水功能区的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质监测数据、资料应当实行共享。水质监测结果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防止水源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省人民政府划定。
  第十八条 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设置排污口;
  (二)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剧毒废液及其他污染水体的废液;
  (三)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四)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医疗垃圾等固体废弃物;
  (五)在水体进行产业化养殖,经营餐饮、娱乐项目;
  (六)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七)设立装卸垃圾、油类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码头;
  (八)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已设置的排污口和其他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提出整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并按照整治方案,责令排污口设置单位和污染物排放单位限期整改。有关单位不得拒绝、拖延。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应急预案,当饮用水水质发生重大变化,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者供水水量严重不足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十条 在江河、湖泊、水库管理范围内,取土、挖砂、采矿、兴建各类工程,以及利用水域进行旅游开发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采取防护性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和破坏、污染水资源。
  第二十一条 国有水工程及设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下列规定标准,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
  (一)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及鄱阳湖保护农田5万亩以上的圩堤,其管理范围为迎水面堤脚外30—50米(水平距离,下同),背水面距堤脚外(其中险段为压浸台脚外)不少于30米;在堤内外的管理范围边缘各延伸80—200米为保护范围。
  (二)水库库区设计洪水以下(包括库内岛屿),大坝两端周边和下游坝脚外,大型水库不少于100米,中型水库不少于50米(非主要副坝可适当减少),水电站大坝两端、下游坝脚外,厂房周边不少于50米,溢洪道、泄水闸两侧各10—20米为管理范围;管理范围外延100-500米,水电变电站周边50米为保护范围。
  (三)大型水闸上下游河道各200—500米、左右边墩翼墙外50—200米,中型水闸上下游河道各100—250米、左右边墩翼墙外25—100米,大型泵房及进出水池口外50米,中型泵站房及进出水池口外30—50米为上述工程的管理范围。以上工程根据实际需要划定保护范围。
  (四)5万亩以上灌区的干支渠的设计开挖边线或者堤脚外设计边坡1—5米(边山渠道开挖线外5—10米),渠道配套的建筑物边线外5—10米为管理范围。渠道根据实际需要划定保护范围。
  (五)其他江湖圩堤、小型水库、涵闸、泵站、5万亩以下灌区渠道工程等,可参照前四项规定的标准划定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其他所有制水工程的保护范围,由业主依照前款规定报请县级人民政府划定。
  第二十二条 开发利用水资源,应当统筹安排,优先开发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
  第二十三条 开发利用地表水,应当维持江河的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库的合理水位,维护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防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限制耗水量高的工业、农业和服务业项目。水资源紧缺地区的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水资源规划中确定。
  第二十四条 开发利用地下水,应当符合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的要求,控制超采、滥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等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
  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地下水限制开采区、禁止开采区的划定和调整方案,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国土资源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下水开采状况、地下水水位变化等情况编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并予以公告。
  第四章 取水管理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全省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省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设区的市、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上一级水中长期供求规划和本地的实际情况,制订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发展改革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流域规划和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编制江河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跨行政区域的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编制径流调蓄计划和水量分配方案,应当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遵循生活用水优先的原则,并兼顾上下游、左右岸有关地区之间的利益。
  第二十七条 设区的市、县(市、区)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全省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结合各地取水现状及供需情况制定,并报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用水实行计量收费,超计划或者超定额部分实行累进加价制度。


  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向具有审批权限的审批机关提出取水许可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和缴纳水资源费: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
  (三)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四)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五)为防御和消除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第二十九条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提出取水许可申请前,委托具有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资质的单位编制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第三十条 取水许可程序、审批权限以及水资源费的征收管理办法,按照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一条 经批准的取水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取水口装置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保证计量设施正常运行,并按照规定填报取水报表。取水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擅自拆除取水计量设施。
第三十二条 用水单位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应当按照批准的用水计划用水,并在每年年底前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下一年度的用水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用水状况和下一年度水源预测综合平衡后核定。
依法取得取水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取水量取水;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取水量的,应当向颁发取水许可证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增加取水。
第三十三条 征收的水资源费应当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部门财政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管理,也可以用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
第五章 节约用水
第三十四条 省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水资源状况,制订本行业用水定额,报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由省人民政府公布,并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行业用水定额应当根据用水需求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第三十五条 鼓励用水单位采取循环用水、污水处理再利用等措施,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对水资源重复利用率高于行业规定标准的用水单位,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从水资源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给予奖励。
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有计划地使用再生水,城市环境、工业冷却用水等应当尽可能使用再生水。
用水超过定额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节水改造,将用水量控制在用水定额以内。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节水工艺和节水设备、产品,组织开展节水技术的研究和指导工作,培育和发展节水产业,推进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
第三十七条 供水企业应当对用户节约用水给予指导,加强供水、用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失。用水企业应当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落后生产工艺、设备、设施。
公共建筑、生活小区、住宅应当使用节水型器具、设备。
第三十八条 严格限制城市自来水可供区域内的各种自备水源。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不得批准新建自备取水设施取用地下水源。对原有自备水源提高水资源费征收额度,逐步削减其取水量直至取消。
第三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根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种植结构,推广节水栽培技术。水资源紧缺地区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耐旱作物和品种。
第四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工作,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灌溉设备的应用,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2‰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或者擅自拆除取水计量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安装,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征收水资源费,其中,未安装取水计量设施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擅自拆除取水计量设施的,处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合格、运行不正常,或者故意损坏取水计量设施,造成取水无法正常计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更换或者修复;逾期不更换或者不修复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计算的取水量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征收水资源费,其中,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不合格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故意损坏取水计量设施的,处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取水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吊销取水许可证。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1992年12月20日江西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同时废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


津政令第108号



《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已于2006年12月25日经
市人民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7年2月1日起
施行。

                  市长 戴相龙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日







       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天津市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工作, 保护商
标所有人、使用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天津市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天津市著名商标,是指在本市市场上享有较高声
誉、为相关公众所熟知,并依据本办法予以认定的注册商标。
  第三条 天津市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 应当遵循自愿、公
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天津市著名商标的认定和保
护工作。
  发展改革、国有资产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商务等有关部门
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支持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创立和发展。
  第五条 申请认定天津市著名商标,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该商标自核准注册之日起,连续使用已满3年;
  (二)商标在相关公众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和认知度;
  (三)有健全的商标使用、管理和保护措施;
  (四) 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近3年产量、销售额、利润和市
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居本市同行业前列;
  (五)使用该商标的商品质量稳定、消费者满意率高;
  (六)法律、法规或规章规定的能够证明该商标著名的其他
条件。
  第六条 注册商标所有人住所在本市的, 应当向住所地工商
行政管理分局提出认定申请。住所不在本市的,应当向市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提出认定申请。
  第七条 提出认定申请时,应当提交下列书面材料:
  (一)认定申请书;
  (二)申请人主体资格证件及其复印件;
  (三)商标注册证及其复印件;
  (四)商标使用、管理和商标专用权保护情况的材料;
  (五)该商标近3年使用、宣传情况的材料;
  (六) 使用该商标商品近3年的产量、销售额、利税额、市
场占有率等主要经济指标在本市同行业排序的证明材料;
  (七)使用该商标商品的质量证明材料;
  (八)使用该商标商品的销售区域分布情况;
  (九)使用该商标商品的消费者满意率调查材料;
  (十)法律、法规或规章要求的其他材料。
  前款第(六)项的证明材料,包括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产
量、销售额、利税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年审报告和市相关行业协
会出具的市场占有率和同行业排序的证明材料。无相关行业协会
出具证明的,应当出具统计调查材料并说明调查统计的方式和范
围等。
  第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接到认定申请及相关书面材料后,
应当进行审查,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
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受理决定;
  (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
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逾期不
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视为受理;
  (三) 不属于受理范围的,应当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
工作日内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需要补正申请材料的,申请人重新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时间
为申请时间。申请人拒绝补正或者无法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
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分局受理申请材料后, 应当自受理之
日起3个工作日内将全部申请材料报送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第十条 对已受理的认定申请,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
本市公开发行的报刊或者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网站上发布初审公
告,公示期为30天。
  社会公众在公示期内提出异议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
就异议内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时答复各方当事人。
  第十一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对受理的申请材料
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参加。需要对申请材料的真
实性进行核实的,可以委托有关机构进行。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机构就天津市著名商标认
定申请向有关行业协会、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单位征求意见或
者调查核实的,有关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申请人的申请材料妥善
保管。属于商业秘密的,应当予以保密。
  第十三条 参与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
作人员、专家、受委托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等,与申请人有利害关
系的,应当回避。
  第十四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经审核, 认为申请人符合本
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认定,并向商标所有人颁发天津市著
名商标证书。
  经审核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
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人对不予认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
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五条 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审核和认定应当自初审公示期
满之日起3个月内完成。
  经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
向社会公告。
  第十六条 天津市著名商标自认定之日起3年内有效。有效期
满需要延续认定的, 应当在期满前3个月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提出延续认定申请。 在此期间未提出申请的,可以给予3个月的
宽展期。宽展期满仍未提出申请的,自宽展期满之日起注销认定。
  延续认定申请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应当予以延续
并进行公告。
  每次延续的有效期为3年。
  第十七条 经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 该注册商标的所有
人可以在被认定使用的商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和广告宣传、
展览、展示时使用“天津市著名商标”字样或者标志。
  未经认定或者未经天津市著名商标所有人许可,任何组织或
个人,不得在其商品及其包装、装潢、说明书和广告宣传、展览、
展示时使用“天津市著名商标”字样或者标志。
  第十八条 经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 被认定使用的商品
为知名商品。
  任何组织和个人未经商标所有人许可,不得使用其特有的名
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
  第十九条 经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自认定公告之日起,
任何单位和个人将与该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文字申请登记为同行
业企业名称字号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核准登记。
  经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其商标所有人认为他人将该商
标作为企业名称登记、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误解的,有权请求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撤销该企业名称。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保护在先合法权利人利益的原则处理
相关争议。
  第二十条 天津市著名商标所有人参加企业年检时, 实行备
案制。
  第二十一条 被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 其商标所有人要
求被作为驰名商标予以保护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提供相关
业务指导和服务。
  第二十二条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天津市著名商标认
定情况及时通报其他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对天津市著名
商标及其使用商品的保护。
  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商标专用权在外省市受到侵害的,市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其职权范围内协助商标所有人、使用人维护
其合法权益。
  第二十三条 被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 该商标所有人进
行注册事项变更、商标所有权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时,应当自
核准变更或者使用许可合同生效之日起30日内向市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备案。需要换发天津市著名商标证书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
门应当收回原证书。
  第二十四条 被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 其商标所有人、
使用人应当对使用天津市著名商标的商品质量负责,维护天津市
著名商标的声誉,不得生产、销售粗制滥造的商品,不得以次充
好欺骗消费者。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天津市著名商标投诉处理
机制,任何单位和个人认为已经被认定的天津市著名商标不符合
本办法规定或者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权向市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投诉。
  第二十五条 被认定为天津市著名商标的注册商标被依法撤
销或者注销的,其天津市著名商标证书自动失效。
  第二十六条 以提供虚假文件等欺骗手段取得天津市著名商
标认定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其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
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超越著名商
标认定使用范围使用天津市著名商标字样或者标志的,工商行政
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情节严重的,处2000
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市工
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撤销其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擅自使用天
津市著名商标字样或者标志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改
正,并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构成不正当竞争的,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可
以根据情节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可以吊销营业执照;销售伪劣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
责任。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不向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备案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 生产、销售粗制
滥造商品或者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
令其改正;情节严重、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市工商行政管理部
门应当撤销其天津市著名商标认定并予以公告。法律、法规、规
章对该违法行为另有处罚规定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
理。
  第三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著名商标认定和
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
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有关商品商标的规定,适用于服务商标、
集体商标、证明商标。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07年2月1日起施行。




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88年4月29日福建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
第三章 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
第四章 几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第五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
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矫治
第七章 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从我省实际情况出发,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未成年人,系指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机关、学校、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家庭和公民都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
第四条 坚持教育、培养、保护相结合的方针,综合运用教育、文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第五条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未成年人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使未成年人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第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落实措施,加强管理。
共青团、妇联、工会组织有权代表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参与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第七条 政府鼓励个人、集体捐资兴办有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公益事业。

第二章 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护
第八条 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和文娱、体育活动环境。

第九条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部门要积极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有益的视听读物和节目。
政府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创作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视听读物和节目,并对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 省、地(市)、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应建立未成年人文化、科技活动中心;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应开设未成年人阅览和文娱活动场所。
博物馆、美术馆、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在法定节日和寒暑假期间,对未成年人实行定期减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应开设未成年人阅览场所。
第十一条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录相、书摊、电子游戏室、溜冰场、公园等活动场所的管理,对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要加以制止,或责令停业整顿,必要时得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十二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宣扬恐怖、残忍及淫秽内容的视听读物、文娱节目和娱乐用品。
违反前款规定者,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三条 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
有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的,处罚该厅管理人员。
第十四条 禁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
监护人及其他公民发现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时,应加以教育制止。
第十五条 监护人及其他公民不得体罚或变相体罚未成年人,因体罚造成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损害的,应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禁止未成年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
对胁迫、诱骗、教唆未成年人参加封建迷信活动的,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治安管理处罚。
第十七条 禁止让未成年人从事有害身心健康的演出活动。
除艺术、体育学校、国家专业文艺、体育团体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招收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参加专业性的演出活动。
违反本条一、二款规定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行政处分或治安管理处罚。
第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未成年人信仰宗教。
第十九条 学校、卫生保健等部门应对未成年人进行健康、科学的生理、心理卫生教育,建立必要的保健制度。
学校要为女学生指派生活指导员,指导员由女性教职员担任。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要保证学校设施的安全,发现不安全因素时,应立即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因玩忽职守造成学生伤亡事故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三章 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
第二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
第二十二条 依法保护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十三条 学校非经教育主管部门同意,不得勒令未成年人退学或开除其学籍。
第二十四条 学校及其他组织不得随意占用教学计划内的课时和文体活动时间,因故需占用时,应经校长批准,并报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校园、校舍及未成年人学习和文体活动的其他公共场所,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得非法侵占。
第二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对女未成年人在入学和依法就业等方面,不得歧视;如有歧视,本人及其监护人有权提出控告,教育、劳动等有关部门,应及时加以解决。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和鼓励未成年人的科技发明和艺术创造,保护未成年人的发明权和创造权。
对侵害未成年人发明和创造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八条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不得歧视、虐待或遗弃未成年人,因歧视、虐待或遗弃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侮辱、猥亵、奸淫或强奸未成年人者,依法惩处。

第四章 几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有突出贡献的未成年人,应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未成年的归侨、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在本省入学的,应给予照顾。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改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居住较集中的地区、边远山区和海岛的办学条件,以普及上述地区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
第三十三条 因原监护人发生变故而无法受到正常监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应依法为其另行指定监护人,切实解决好未成年人的监护。
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残疾、有精神障碍或无家庭保障的未成年人,应给予特殊保护。
政府应逐步增设和完善专门的教育、福利机构,以解决前款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医疗或依法就业问题。
第三十五条 民政部门要负责做好未成年的孤儿、流浪者和乞讨者的收容、遣送和安置工作。
第三十六条 对因心理、精神障碍而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应由医疗部门进行诊断治疗,并交监护人进行管理。
第三十七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迫害有生理缺陷或有心理、精神障碍的未成年人。
违反前款规定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学校及其他部门对已解除劳动教养或刑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在入学、依法就业等方面,要平等对待,不得歧视。

第五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
第三十九条 未成年人非经监护人同意,不得在外住宿。
监护人发现被监护的未成年人有逃学、逃夜等行为时,应加以管教。
治安管理人员发现深夜在户外游荡或形迹可疑的未成年人,应查明身份,规劝或护送其返回住所,或采取其他保护措施。

第四十条 信托商店、废旧物资回收部门及个体商贩不得代售、收购无有效身份证件的未成年人寄售或出售的工业、建筑、交通、机电器材及其他贵重废旧物品。
对违反前款规定的代售、收购者,应视情节给予罚款或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出售可以用于伤人的匕首、三棱刀、弹簧刀及其他管制刀具。
违反前款规定者,视情节给予吊销营业执照、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 禁止未成年人制造、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及其他管制刀具。

违反前款规定者,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治安管理处罚。
第四十三条 禁止未成年人参加非法组织。
监护人发现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参加非法组织时,应责令其退出,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四十四条 禁止未成年人赌博或变相赌博。
凡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赌博或为其提供赌具、赌场者,应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严禁引诱、教唆、容留未成年人卖淫、宿娼;违者依法惩处。
第四十六条 对引诱、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行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权加以制止。
监护人发现被监护的未成年人可能参与违法犯罪时,应严加管教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六章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矫治
第四十七条 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尚不够治安管理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由家庭、学校、基层组织和其他有关单位共同加以矫治。
第四十八条 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属于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由其监护人负责管教,必要时,由公安派出所协助管教。
第四十九条 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监护人无能力管教或管教不力的,由其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和公安派出所等部门联合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帮教。
对帮教成绩突出的人员,应给予适当奖励。
第五十条 有条件的地、市应设立工读学校,对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而又屡教不改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
工读学校的设立、管理和学生入学等具体问题,由省人民政府另行规定。
第五十一条 对符合劳动教养条件的未成年人,由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送劳动教养场所矫治。
第五十二条 劳改、劳教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管教工作,严格实行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劳改和劳教分开管教的原则,不得混合管教。

第七章 未成年人保护机构
第五十三条 省、地(市)、县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由同级人民政府领导。
第五十四条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方针、政策;
(二)监督检查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未成年人保护规定在本地区的贯彻实施情况;
(三)贯彻实施本条例;
(四)讨论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五)协调处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问题;
(六)组织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理论研究工作。
第五十五条 省、地(市)、县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未成年人保护的日常工作。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列入同级人民政府的行政序列。
第五十六条 设立省未成年人保护基金组织,具体办法由省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拟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七条 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本省地方性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公安、司法、工商行政管理、劳动、文化、教育等政府职能部门依法执行。
对前款处罚不服者,可依法向其上一级部门申诉或提请复议,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九条 本条例的解释权属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1988年10月1日起施行。



1988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