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规则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0:03:01   浏览:842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规则

国家煤炭工业局


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规则

(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二日经国家煤炭工业局第四次局务会议通过)

一、总 则
(一)为使国家煤炭工业局各项工作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确保依法行政,根据《国务院工作规则》和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的要求,特制订本规则。
(二)国家煤炭工业局各级领导干部在行政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优质高效地完成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交办的各项任务,保证政令畅通;要忠于职守、勤奋工作、服从命令、讲究效率,发扬创新进取的精神,奋力开拓;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清正廉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三)国家煤炭工业局各部门要认真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职权。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职权范围内,独立负责地做好工作;要精简会议、公文和事务性活动,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切实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经贸委的各项工作部署。

二、局长、副局长的职责
(一)国家煤炭工业局实行局长负责制。局长领导国家煤炭工业局全面工作,并对国家经贸委负责。副局长协助局长工作并对局长负责。
(二)国家煤炭工业局局长召集和主持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国家煤炭工业局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经贸委报送的请示、报告,国务院和国家经贸委交办事项的办理意见,煤炭工业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局务会议或局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按照分工或受局长委托,分管副局长召集和主持局长业务办公会议。
(三)局长出国、出差、休假期间,由副局长主持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

三、司长(主任)、副司长(副主任)的职责
(一)国家煤炭工业局各司(室)司长(主任)在局长、分管副局长领导下负责本部门工作,对局长、分管副局长负责。副司长(副主任)在司长(主任)领导下工作,对司长(主任)负责。
(二)各司(室)司长(主任)召集和主持司(室)务会议和专业会议。
(三)司长(主任)外出,由副司长(副主任)主持工作。
(四)各司(室)应根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以及局内的有关规定,在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涉及几个部门的工作,应当由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处理不了的,也要提出意见,报分管副局长或局长决定。在各部门职责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由局长、副局长临时指定有关部门负责处理。

四、请示报告制度
(一)凡属下列重大问题必须向国务院、国家经贸委或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请示报告:
1.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煤炭工业发展规划;
3.煤炭工业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措施;
4.全年工作部署;
5.重要外事活动和其他重大事项。
(二)凡是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经贸委交办的事项,要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经贸委报告办理情况。
煤炭工业的重要动态情况,以公文、简报、信息及其他形式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国家经贸委及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三)国家煤炭工业局各部门在处理日常工作时,下列问题必须请示报告:
1.为贯彻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所制定的细则和实施方案;
2.年度工作安排和主管业务范围的重大工作部署;
3.重要外事活动和其他重要事项。
(四)国家煤炭工业局局长出差、休假,按规定进行请示报告,并委托副局长代为主持全面工作;副局长出差、休假,需向局长书面或口头报告,经同意后成行。局领导在外期间,秘书或随行人员应将活动安排和有关情况及时电告办公室秘书处。
(五)各司(室)司长(主任)公出,应事先向分管副局长报告并征得局长同意;公出归来后,一般要写出书面材料报分管副局长。副司长(副主任)公出,经司长(主任)同意后,要报告分管副局长。
各司(室)的正副司长(主任)原则上不能同时公出,也不得有两人同时出国。
(六)局办公室秘书处每周末了解和预安排局领导下周工作。局领导公出和公出在外需要通报的重要情况由办公室秘书处以《煤炭要情》的形式反映。
(七)各司(室)呈送局领导的书面请示、报告按下列原则办理:
凡需报送局领导审批的请示、报告,要按局领导分工对口报送,不得多头分送。为了方便工作和简化领导称呼,请示、报告的抬头一律以“某某同志”称谓。请示、报告要一事一报、内容属实、有明确的意见或建议。请示、报告要有司(室)领导签字;
请示、报告内容如与其他司(室)有关,主办单位要在请示、报告前与有关单位协商,协商不一致时,应将有关单位意见一并上报并作说明;
除特殊情况外,请示、报告一律送办公室秘书处登记,并按程序办理。

五、会议制度
国家煤炭工业局实行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和局长业务办公会议制度。
(一)局务会议由局长、副局长和机关各司(室)司长(主任)、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驻局监察局局长出席,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召集。局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1.决定和部署国家煤炭工业局的重要工作;
2.讨论拟定煤炭工业发展战略和行业规划;
3.讨论提出发展煤炭工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讨论制定煤炭工业体制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通报煤炭工业形势,协调有关部门的工作;
5.讨论其他需要局务会议讨论的事项。
局务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推迟召开。根据需要,可安排有关单位和人员列席会议。
(二)局长办公会议由局长、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出席。必要时,有关司(室)司长(主任)可列席。会议由局长或局长委托的副局长召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1.讨论决定国家煤炭工业局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2.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经贸委重要会议精神和领导同志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的意见;
3.研究讨论国务院、国家经贸委交办的事项和需报请国务院、国家经贸委决定的重大事项;
4.审核重要会议的工作报告和需要提交会议讨论的重要文件;
5.讨论通过由国家煤炭工业局拟订的行业规章、规范和技术标准;
6.分析煤炭工业形势;
7.讨论各部门、各直属单位请示的重大事项和需要提交局务会议研究的其他事项。
局长办公会议根据需要不定期召开。
局长根据工作需要可召开并主持局领导碰头会议,研究国家煤炭工业局行政工作中的有关问题。
(三)局长业务办公会议由分管副局长按照分工或受局长委托召集和主持召开。参加会议人员由主持会议的局领导确定。会议主要内容是处理分管业务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协调局机关工作中的一些专门问题。
(四)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的议题,由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初步意见,报主持会议的局领导确定;局长业务办公会议的议题由主持会议的局领导确定。
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长业务办公会议的组织工作由办公室秘书处负责。每次会议原则上都要形成会议纪要。会议纪要由办公室核稿,办公室主任审核后报主持会议的局领导签发。
(五)建立会议计划审批制度。国家煤炭工业局召开的会议由办公室秘书处编制计划;各部门召开的会议由主办单位于上一年十二月底前编制会议计划(包括内容、时间、地点、主持人、参加人员、工作人员和所需经费等项目)送办公室秘书处,由办公室负责送分管副局长审查后提交局长办公会议审定。审定后的会议计划由办公室发文通知各单位。国家煤炭工业局召开的会议以局文件通知,其他会议一律以办公室文件通知。
因特殊情况召开的计划外会议,由主办单位向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经办公室审核后报请分管副局长审批。
(六)煤炭专业工作会议由主管部门司长(主任)主持。要求各单位领导参加会议的,必须报经局长、副局长同意。
(七)精简会议,端正会风。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凡用文件、信函、电话等方式能够办到的事情,不召开会议;除国家有明确要求和局党组有决定外,一般不召开表彰会;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也要从严控制。
会议要贯彻精简、高效、节约的原则,压缩会议时间,精简会议人员。除现场会外,会议一般应在北京召开;不得在旅游旺季到风景名胜区开会,不安排在高级宾馆食宿。会议经费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和资金渠道支付。

六、文件审批制度
国家煤炭工业局文件审批,按照下列原则办理:
(一)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名义发文,一般按照业务分工,由局长或副局长签发;涉及其他副局长分管的工作,须经有关副局长审核后,再由局长、副局长签发。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名义发令和任免通知,由局长签发。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名义发便函,一般也由局长、副局长签发。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办公室名义发文,由办公室主任、副主任签发。
(二)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名义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经贸委的报告、请示,原则上由局长签发;副局长签发时,应注明局长“已同意”或“已阅”字样。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报告、请示,一般经国家经贸委转报。如属情况紧急、特殊的,可直接报送,同时抄报国家经贸委。
(三)属于国家煤炭工业局职责范围的工作,按照分工,由局长、副局长负责处理和审批;副局长处理分管业务中的重大问题时,应事先征求局长意见或事后向局长报告。属于各司(室)职责范围的事情,由司(室)领导处理。
国家煤炭工业局发送的文电,由办公室核稿,办公室主任审核后呈局领导签发;经局长、副局长授权,也可由办公室主任签发;涉及重大问题的,经分管副局长审核,局长签发。
(四)各直属单位报送国家煤炭工业局的请示、报告,原则上不得直接报局领导个人,并应通过办公室呈送局领导审批;属于重大问题的,分管副局长提出意见后,呈送局长审批。
(五)审批文件应提出明确的批示意见。领导同志在审阅或审批的文件上应表示出“拟同意”、“同意”或其他具体意见,圈阅则表示阅知。
(六)对于国务院或国家经贸委交办的文件,按下列原则处理:
属于国家煤炭工业局职责范围的问题,可直接答复有关方面;
涉及国务院其他部门的问题,由国家煤炭工业局同有关部门协商后,以局名义或会同有关部门联名答复;
需要由国务院或国家经贸委答复的问题,由国家煤炭工业局提出处理意见并代拟答复稿,报送国家经贸委审定;
对于交办事项,由局长或副局长批转有关部门办理,办公室负责催办并将有关办理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办公厅或国家经贸委。
(七)审批文件的催办落实按以下原则办理:
凡署名国家煤炭工业局收的各类文电、报告,由办公定登记、处理。需要办理的文电、报告,经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审核后,送局领导阅批或送有关部门阅办。急需有关部门办理的,在送局领导批阅的同时,要通知有关司(室),以便及时开展工作。局领导批办的文电、报告,由办公室负责催办,有关司(室)应积极贯彻落实,并将结果向批办的局领导报告(书面报告由办公室秘书处转送);
各司(室)收到重要的或局领导批示的文电,均须先经司(室)领导阅批,再交承办人办理或传阅。凡涉及几个司(室)的,承办司(室)应主动出面协商,协商有困难的由办公室负责协调;
各司(室)承办的文电,应按文电时限要求及时处理,做到件件有结果。特急文电要随到随办;
凡属各司(室)领导传阅的文电,由办公室组织传阅,有关单位不得积压;
局务会议、局长办公会议议定的重大事项,由办公室负责督察催办。各司(室)承办的重大事项,由司长(主任)检查落实并将办理情况填入“催办回执单”退办公室,以便向局领导和有关方面反馈。
(八)为了及时沟通情况,对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给国家煤炭工业局的重要文件;各直属单位报国家煤炭工业局的重要事项;以国家煤炭工业局名义上报下发的重要文件的内容,由办公室秘书处摘登《煤炭要情》。

七、局长、副局长内事活动制度
为了保证局领导集中精力研究处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除按要求参加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经贸委统一安排的活动外,局长、副局长的内事活动要从严掌握,并严格履行报批手续。
(一)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邀请局长、副局长参加会议或出席重要活动,由办公室请示局长后进行安排。局机关及直属单位邀请局长、副局长出席会议或重要活动(包括接见、照像、颁奖、剪彩、首发首映式、吊丧等)要严格控制;确需安排的,事先要报告办公室,由办公室根据国家煤炭工业局的中心工作、领导同志分工及有关规定,提出具体意见报批。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局领导出席同一活动。
除国家重点工程开工、投产仪式、重大涉外项目和对内、对外有重大影响的活动外,国家煤炭工业局不组织庆祝和纪念类活动。
(二)局机关各司(室)及在京直属单位组织召开的一般性会议,如专业会议、研讨会等,原则上不安排局长、副局长出席。主要的专业工作会议和影响较大的会议,可安排局领导出席,但不主持会议,不作主报告。
局长、副局长一般不参加京外所属单位召开的各种会议。
(三)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来国家煤炭工业局进行礼节性拜访时,由办公室按对等的原则安排有关领导同志会见。要求商谈具体问题的,由办公室安排有关司(室)领导出面会谈。
(四)局领导原则上不题词、题名和签发贺信、贺电。如特殊情况需要局领导同志题词,有关单位应正式行文说明内容并附有关材料,由办公室做出安排;题词按公文运转手续转交有关单位。
(五)对局领导的事务性活动一般不作新闻报道。局领导下基层调查研究、考察工作,需要新闻报道的,报道内容需经领导同志审定。
(六)局领导到基层调研时,一般不出席纯属礼仪性的活动,并要减少随行和陪同人员。接待单位要简化接待礼仪,轻车简从,不准兴师动众,照像、录像也要从严掌握。
(七)局长、副局长出差、休假离京、返京时,除特殊情况外,不安排司长(主任)以上负责同志去机场、火车站迎送。

八、外事活动制度
(一)局领导的出访计划由局外事部门提出报告,经局长同意后,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报批。
(二)国家煤炭工业局邀请的外宾团组,由局外事部门负责接待。需安排局领导参加外事活动的,由主管部门提出报告,外事部门商办公室进行安排。
非官方的外事活动需安排局领导参加的,由接待单位商局外事部门后报请局领导决定。
(三)副司级以上干部出国,所在单位要写出专题报告,送局外事部门审核。经分管副局长审查同意后,呈局长批准。
(四)局领导出访(回国),可安排办公室、外事部门各一名负责同志去机场迎送。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做好西藏干部、工人内调工作的通知

中共组织部 劳动人事部


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做好西藏干部、工人内调工作的通知
中共组织部、劳动人事部



经中央同意,从现在开始,西藏干部、工人内调工作将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成熟一个办理一个。内调工作要从西藏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实际出发,既要照顾进藏干部、工人的实际困难,又要适当保留部分专业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使工作不受影响。为此,特作如下通
知:
一、内调的主要对象是,那些长期在藏工作,现因家庭和个人有特殊情况确需照顾或由于其它原因不宜继续留藏工作的干部、工人。一九八二年以后进藏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按国务院国发〔1983〕68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内调的去向,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西藏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关于大批调出进藏干部、工人的请示报告》的通知〔中发(1980)61号〕规定的原则执行,即坚持从哪里来调回到哪里去的原则。没有原单位的,可回原籍或爱人所在的省、市、自治区安排。夫妇双方
同时内调的,可到其中一方的原籍或原调出单位分配安排。对去北京、上海、天津三大市的从严掌握。
邮电、银行、气象、地质等垂直管理系统的内调干部和工人,由有关系统接收安排。个别在本系统安排确有困难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协助安排。非垂直系统内调的干部和工人,如专业与有关垂直系统对口而地方又难以安排的,有关系统应协助安排。
三、内调干部和工人的工作安排。首先要从工作需要出发,同时考虑本人的实际情况和在西藏担任的职务、专业和工种予以适当安排。对安排了较低职务的干部,可按他们的原职务享受调入单位同级职务干部的工资待遇。劳动合同制工人,内调后仍实行劳动合同制。集体所有制企业的
干部和工人,内调后仍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
四、内调干部和工人无工作的家属子女,凡在藏有正式城镇户口的可以随迁。
五、凡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干部和工人,不作内调安排。
对犯有错误的干部和工人,由西藏有关部门负责调查清楚,作出结论或组织处理后再安排内调。
六、本通知下达后,需要内调的干部和工人,均由西藏自治区组织、劳动人事部门直接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联系安排。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应及时掌握内调工作的进度,并定期向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劳动人事部报告情况。
在西藏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长期在高寒缺氧的条件下辛勤地工作,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边疆,做出了贡献。做好内调工作,对调动广大在藏工作的干部、工人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西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加快西藏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凡有接收安排任务的地区的组织、劳动人事部门,应将内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积极接收,抓紧落实,妥善安排。西藏自治区要做好内调干部和工人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顾全大局,体谅内地的困难,自觉服从组织分配。西藏和内地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互相支持,互相体谅,
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地做好内调工作,保证内调干部和工人顺利返回内地,愉快走上新的工作岗位。



1987年7月29日

农业部交通部关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分工问题的通知

农业部


农业部交通部关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分工问题的通知
农业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交通、水产主管厅(局),交通系统各港务监督、港航监督、船舶检验部门,水产系统各渔港监督、船舶检验部门:
为了理顺部门之间的业务交叉,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交通部和农业部就港航监督、船舶检验等水上交通安全管理问题进行了协商,并就其分工达成一致意见,规定如下:
一、关于渔业船舶的安全监督管理
1.凡在国内(包括内陆水域和海洋)航行、作业的渔业船舶,其船舶登记、检验、船员考试等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由渔港监督、渔船检验部门负责。
2.渔业船舶从事营业性运输生产,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运输许可证。
长期从事营业性运输的渔业船舶,改变了为渔业生产服务的性质,应经其经营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向渔港监督部门申请办理船舶注销登记手续,交回有关证书后,改由交通部门负责其船舶登记、检验、船员考试等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渔业船舶临时从事营业性运输(系指该船既从事渔业生产或为渔业生产服务,空闲时也从事营业性运输)时,除本通知另有规定外,持渔港监督、渔船检验部门签发的船舶登记、检验、船员职务等证书向交通部门申请办理运输许可证。
3.远洋渔业船舶,其船舶国籍证书、船员职务证书由渔港监督机构签发,船员的海员证按国家规定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政审,由交通部门的港务监督机构审核签发。
远洋渔业船舶的监督检验,属于渔业捕捞船舶、渔政船、渔业指导船、科研调查船、实习船由农业部渔船检验局负责,其他渔业船舶由交通部船舶检验局负责。
4.外国渔船进入我国渔港,或者需要联检的我国远洋渔业船舶,按国务院规定,由交通部门的港务监督机构及其他联检机构实施船舶进出口联合检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其他管理和接待工作由渔港监督机构和水产部门负责。
二、关于港口水上交通安全秩序的管理
1.纯商港由交通部港务监督部门负责管理。
2.纯渔港由渔港监督部门负责管理。
3.以商为主的港口,由交通部港务监督部门负责管理;其中渔业专用的码头、水域、渔船专用锚地和渔业船舶进出口签证工作由渔港监督部门负责管理。
4.以渔为主的港口,由渔港监督部门负责管理;其中交通专用的码头、水域、锚地和商船进出口签证工作由交通港务监督部门负责管理。
5.对渔港认定有不同意见的,依照港口隶属关系,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
三、请各地交通、渔业主管部门的船舶检验和港口监督机构遵照上述分工贯彻执行。今后交通和渔业主管部门按照分工所签发的船舶和船员的有关证书证件要相互认可。工作中应互相支持、分工协作,共同努力把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搞好。



1989年8月7日